原标题:重疾险激进定价“恶果”加速显现:继和谐健康“扣费”事件后,又一险企被曝引导“减保”
来源:慧保天下
行业转型深水期,个别定价激进险企的“骚操作”也开始抬头。
近期,媒体关注热度颇高的是和谐健康重疾险无法按时扣费以至于保单失效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经报道后,已经得到解决,但其所折射出的定价激进产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客户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却足以引发行业更深入的思考。
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只和谐健康,面对愈发走高的重疾险赔付率,其他的一些险企也在有意收紧理赔,采用的手段包括提升理赔难度,引导客户减额交清、退保、转保等。例如,近期,泰康养老就被曝存在引导客户“减额交清”的问题,引发行业关注。
伴随行业转型深入,前期高速发展中所隐藏的问题加速涌现,各种乱象高发之下,守住行业的诚信底线,更显重要。
01
继和谐健康“扣费”事件后,泰康养老引导“减额交清”引争议
近期,和谐健康深陷续缴风波。
社交平台上,部分购买了和谐健康旗下重疾险产品的消费者声称,和谐健康的续期扣费流程突然“卡壳”,尽管消费者已向指定银行卡充足余额,且确认了银行卡能够正常使用,和谐健康的保费划扣迟迟未能发生,一些保单受此影响,面临超期失效的风险。针对扣费失败的问题,社交平台上出现了相关群聊,目前已经集结了近150人,集中反映投保问题。根据群聊反馈,除续期扣费失败的问题外,和谐健康还疑似存在无故拒赔保单、要求投保人签署“免责协议”、不为客户提供进一步解决方案等行为。
伴随着事情在媒体上的发酵,和谐健康开始有所行动,根据“慧保天下”了解到的信息,目前已有多名消费者陆续收到缴费成功的信息,保住了保单。有消息称,和谐健康缴费失败的原因系受“系统升级”影响,目前,受影响客户的续期缴费问题已全部处理完毕,保障权益将不受任何影响。
事实上,和谐健康的问题并非偶发,就在近期,一些险企的特殊操作同样引发了业界高度关注,除了扣费不成功之外,最常见的还包括变相提高重疾理赔门槛,以及引导客户选择“减额交清”、退保、转保等。
就在近期,有购买了泰康养老旗下长期团体终身重疾险产品的消费者向“慧保天下”反映,近期收到电话,声称泰康养老可以提供“老客户专属服务”,使用已经缴纳的保费来抵交后续所有年度保费,实现所谓的“停缴续保”,有的甚至会进一步表示,用剩下来的保费投保其他产品,能获得更高额度。对于大多数保险专业知识不足的消费者而言,其往往会被“不用继续缴纳保费”所吸引,而忽略其中隐藏的风险。
“慧保天下”咨询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行为实质上属于“减额交清”,是行业通用条款,并非什么“专属服务”,当投保人不愿支付续期保费时,可以用保单的现金价值抵扣后续保费,其结果就是客户虽然不用再缴费,但其保额也同时会大幅降低,只适合续费确实困难的消费者——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消费者的健康情况已经发生改变,或许已经无法再投保其他重疾险产品;且随着预定利率的一次次下调,重疾险产品的价格是在逐步提升的,消费者再想以过去的价格投保类似的重疾险,几乎已经不可能。
遗憾的是,从上述客户收到的信息来看,更侧重强调减额交清优势,但是对于背后的风险告知却较为有限。
从表面合规性来看,无论是泰康养老提供的“减额交清”选项,还是和谐健康因“系统升级”导致的扣费延迟,似乎都难以被直接认定为硬性违规。“减额交清”是写入标准合同的投保人权利,且客户收到的电话信息也经过精心设计,或许可以规避销售误导的指控;而系统技术问题似乎更非主观意愿。
同时,一些行为也不能排除是个别团队甚至是个别人在假借公司名义误导客户,有业内人士介绍,团险渠道的销售人员基本是保险公司的员工,险企除了考核其保费外,往往还会考核理赔,赔付率过高会影响团队绩效,业绩压力之下,不排除个别团队或个人的动作变形。
但无论如何,表面上合规的动作,依然造成了诚信陷阱,它利用了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和客户的专业知识盲区,在未充分告知的情况下,引导客户做出实质上损害自身权益的决定。而当客户对此产生怀疑,其矛头所指向的也往往是保险公司。
02
种种骚操作背后,激进定价是主因
和谐健康、泰康养老等险企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旗下重疾险产品的续期保费?要厘清背后的原因,就必须将重点放在产品本身上,回溯其诞生的背景和独特的产品特性。
以和谐健康此轮续缴风波中的“和谐健康之尊防癌保险”产品为例。“慧保天下”通过公开资料查到其2014年开出的一张保单信息显示,当时一位39周岁的男性客户投保该产品,终身保障,每年仅固缴2930元,缴20年,保障责任分为20万元癌症确诊保险金与20万元特定癌症保险金。
仅用不到3000元年缴保费便能获得最高40万元的保额,作为重疾险产品,这样激进的产品定价对于那些对价格敏感,同时又迫切需要重疾保障的消费者着实有吸引力,但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的理赔端造成了长期压力。
另据一些业内人士反映,涉及泰康养老引导减保的是一款“团体终身重大疾病保险”,上市时就以激进定价而著称于行业,因为便宜,一些专业的精算师也投保了该款产品,并带动身边的很多人投保了该款产品。
2015年前后,对于彼时的人身险市场,无疑是个特殊的阶段。一方面,当时的资本市场环境相对乐观,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定价时,可以基于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率预期,从而设计出费率更低的产品。另一方面,彼时的重疾定义还未更新,疾病发生率表也相对陈旧,这也为一些产品的低价提供了空间。
当然,定价激进背后最重要的根源还是险企粗放的发展理念,一味强调规模、增速,以及市场份额的抢占,而忽略了长期的风险管控。
也就是说,当前这些激进定价的长期险产品,其身上都有着浓厚的时代烙印,激进定价的实质,其实是一场关于未来风险、投资回报和市场增长的对赌。保险公司押注的是:通过低价快速做大业务规模,获取稳定的现金流,并依靠强大的投资能力在资本市场获得超越产品定价假设的利差收益,同时期待实际的疾病发生率能够优于精算假设。
但是时移世易,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利率中枢持续下行,险资投资收益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同时,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和重疾检出率的提升,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迅速拉升。这意味着,当年那些基于乐观假设设计的低价重疾险产品,正逐渐从过去的“获客利器”转变为当下的“资产毒药”,给保险公司带来了长期的利差损和死差损风险。
03
破解险企经营困局,不能以牺牲诚信为代价
无论是曝出“无法扣费”消息的和谐健康,还是出现引导客户“减额交清”的泰康养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二者显然都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压力。
公开信息显示,泰康养老近年来面临保费、净利润双降的处境。泰康养老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8.6%,降至237.71亿元;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继续同比下降6.2%至133.26亿元。净利润方面,泰康养老2023年、2024年合计净亏损31.62亿元,远超公司2016年-2022年合计盈利的20.8亿元;今年上半年,受新准则切换影响,泰康养老扭亏为盈,实现净盈利4.22亿元。
泰康养老经营承压,除激进定价的因素之外,也与监管此前要求养老险公司回归主业有关。2023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正式下发《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禁止养老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并明确业务范围超出规定的养老险公司应当在3年之内完成变更。这对于此前持续发力业务多元化,长期承接寿险公司剥离的团体意健险业务的泰康养老,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压力。年报显示,2023年、2024年,泰康养老的健康险保费占比分别为77.79%、65.92%。
重负之下,泰康保险集团不得不持续输血泰康养老,2023年以来,泰康集团已连续3次完成了对泰康养老的增资,累计增资40亿元,泰康养老注册资本也增至90亿元。今年6月,泰康集团宣布第四次向泰康养老增资20亿元,届时后者注册资本将突破百亿规模。
除资金支持外,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CEO陈东升也于2023年11月接替掌舵泰康养老15年的李艳华,兼任泰康养老董事长,亲自下场操刀养老险公司业务。
相较于有集团支持的泰康养老,和谐健康的处境更加艰难。官网显示,自2017年以来,和谐健康已连续8年未披露年报和偿付能力报告。
然而,无论自身的经营压力多大,通过间接方式促使客户保障缩水来缓解自身困境,无疑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这种行为也许能够解决暂时的财务困境,却透支了保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行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信任。
尾声
值得注意的是,时下,保险业仍处于转型深水期,这意味着依然会有很多公司的重疾险赔付承压,不排除会有更多曾采取激进定价的险企,通过种种“骚操作”来减轻自身压力,实质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合法权益。为维护行业声誉,全行业都应对此类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更重要的,还有赖于监管出台更详细的规定,确保客户的“转保”知情权,例如客户进行减额交清、退保或转保之前,险企必须详细列明各种责权利的变化情况,并请客户一一进行确认,以此最大程度维护客户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秦艺 配资网导航
富兴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